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

别带古迹去荷兰

大年初一,晨早的春风忙着拂拭大地,小镇到处传来袭耳的鞭炮响,劈里啪拉、劈里啪拉……仿佛明喻了今年的景运更比去年好。
  
就在一片洋洋得意的情境里,我随同永球和崇喜、崇扬兄弟,一块拜访了由台湾返家过年的张集强同学。虽然大家初次会面,却形同好久不见的老乡,话题彼落此起,真是大快人心!
  
能够跟集强相识,可说是全靠科技之助。话说有一天,在无垠的网络世界里遨游,闯进了「大红花的国度」(http://www.hibiscusrealm.net)──由数名留台生创建的网站,遂在名称「街巷雨丝」的个人网页上,搜寻到一些让我动容的文章,其中数篇建筑评论,更是据实说理,掷地有声。
  
集强深造多年,研读建筑绘测、都市发展史、古迹保护与维修,为私立中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生、建筑研究室研究助理,屡次参与古迹的历史调查和研究,包括:台中火车站、彰化县武德殿、台北圆山别庄及台北宾馆,等等,目前执行台北宾馆修复工程的记录工作。
  
言谈中,集强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心得,他不违言英殖民政府在我国各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上,作了非常完善的规划,影响和贡献一样深钜。
  
以太平为例,从一八七四年《邦咯协约》签署前的荒僻矿区,仅短短数年,便蜕变成一邦的行政中心。在英国人与华人垦殖民通力打造下,市内筑起宽阔的马路、砖瓦店屋、巴刹(bazaars)、医院等,并且划分出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区等,整齐有序。
  
然而,这些发展策略无不是以「防御性功能」为轴心;他们建构一个设施齐全的环境,保安周密、居住舒适、交通便捷,更是为了有利于长期坐拥殖民地的资源,此中略可窥见殖民者的狡黠。
  
集强有一年寒假回马,在马六甲目睹了圣保罗教堂的修复情形,不禁教他目瞪口呆!

本着专业研究与实际经验,他非议当局「对古迹本身之构造材料未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材料老化的原因以及研拟专业的修复对策,即以现今一般工程之修缮方式进行修补,而当中所使用的材料更是不可逆之混凝土砂浆。」
  
这种修复的观念,主要是以外观焕然一新为目的,却未处理建筑结构的加固,抑或复原古迹之原貌。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实则存在着加速破坏和殆亡的风险。对于本地群众对文化资产的漠视,他撰文呼吁:
  
「……没有任何文献比得上保存完整的历史建筑或遗迹更具有史学参考价值。因此,推动历史性建筑、文化资产的保存工作,对于活在现时的我们而言,是一种保护历史、延续历史的责任与使命。而这使命,是不能因经济发展需求而轻易妥协。」

◎原载《东方日报·名家》之「艺文风景」专栏(2004年2月4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