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价一个人的名誉损失?或许,在法律上有很多先例可供参考。不过,倘使我们尝将一个人的品行、节操进行道德意义上的评估分析的话,想必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全国大选投票日前夕,太平华联第二小学校长苏维江针对市面上广泛流传的一则“假讯息”报警。据3月8日《光华日报》报导,该手机短讯指责苏氏与多位“玉照”见诸报端的校董被国阵太平区国会议席候选人卡维斯收买,因为相关校地尚未正式批准,进而怀疑他们中饱私囊,出卖华社,所以呼吁苏校长请辞谢罪云云。
姑且不论苏氏向警方备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然而,这种举措难道可以博取华社的同情或者宽恕么?抑或,借此洗脱有关信息的元传者和继传者对其人格上的诋毁,遂能有效地重建其个人的公信力么?
从苏维江校长的个案来看,不期然让我们窥见此间华团/华教/华文媒体工作者的政治倾向与政治立场的偏颇。彼等完全依附、服膺和效忠当权者的思维模式,偏听偏信,死心塌地,几乎消解了反对的声音以及制衡的力量,导致太平沦为不少政治评论家所谓的“国阵堡垒区”。
上述以“长官意志”马首是瞻所衍生的影响之严重性,大概可以从两个现象来加以验证:
其一便是本市的发展和建设的决策缺乏多样化的目标与属性,即一味地集中在物质环境的无限开拓,譬如辟建大型的屋业工程或连锁霸市等,以期能够马上带来经济效益,展示执政当局的功绩,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地方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等的特殊性、延续性的总体编制和系统规划。
其二则是公众参与的权力从来不受重视,甚至被剥夺了,例如,取消川行市内的短程巴士路线、拆迁太平大巴刹计划、拟在太平湖/拉律山建吊索式缆车,等等,统统是由上而下的强制性政策,那些类似“将会顾及人民意愿”的说辞根本就是狗仗人势!隶属马华与民政的国、州和市议员充其量都在扮演“巫统传声筒”或“产品代言人”──尢甚于“人民代议士”的角色。
惟,本届大选成绩,显示出盘踞在太平区将近四十年的国阵落败了,此间诸多华团/华教/华文媒体工作者的思路与心态能否及时调转过来,倒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比方说,苏维江校长应该具有道德和行动上的勇气,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联合董事部及家教协会主动向行动党太平区国会议员倪可敏、后廊区州议员姚天和以及保阁亚三区州议员余兆佳等人提出诉求,冀望他们参与协助实现华联第二小学的迁校计划。
总之,假如苏氏愿意踏出第一步,虽则不管后继结果为何,他当下即可将功赎罪矣!
◎原载《光华日报·众议园》作者专栏“肉身思考”(2008年4月4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